全部 > 视觉艺术 > 专题 > 邓海超专访 - 策展 · 人生 - 下集「策展人生篇」(附短片)

专题

邓海超专访 - 策展 · 人生 - 下集「策展人生篇」(附短片)


《邓海超专访 - 策展・人生》下集:「策展人生篇」
 

【Touch Arts專訪】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总馆长(专案项目)邓海超先生说他在中小学的时期,不知道什么是艺术。大学时修读历史,后来巧合地做了两张中国艺术史的考卷,接触了中国艺术,就这样改变了人生的方向。

「读艺术史的时候,老师很好,关心学生,很有启发性。他做过艺术馆的顾问,也曾带我们去台湾参观美术馆。毕业之后,我就进入艺术馆,是受到老师的影响。」
 

最享受的事

在香港艺术馆工作了三十七年,他最享受的是可以近距离接触艺术品,过程令他有很大的震撼:「我们从故宫借到『清明上河图』真迹,和很多唐、宋、元朝的精品。在这么近的距离见到真迹,比起在故宫透过玻璃柜看,每一个细部都看到,其实是很震撼。」而且还可以触摸文物,「用眼看一个小杯,跟拿上手触摸,感觉差很远,要拿上手才知道杯子的厚薄和质感;有些瓷器是半透明,很薄、很精致;而且拿上手的感觉,是鉴定的标准之一,可以知道是否符合那个年代。」

跟收藏家和艺术家交往,也是一大乐事。他说:「跟他们有深入的交往,不单纯是工作上的往来,而是朋友关系。」


走入人群的馆长

邓海超提到,他喜欢走入人群,观察参观者的反应:「各个馆长都会在馆内四处逛,听听观众的交谈,从中了解观众用什么角度去看展览,也知道他们是否从中得益,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」

他现正放大假,依旧在各个艺术展流连,「最近去看徐冰的展览。他是很有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,他的艺术跟群众有互动的关系,将中国文字解构再重新结构,也将古画转化成当代艺术的语言,又令观众有共鸣和启发。」


计划撰写香港水墨艺术史

退休后,邓海超想写香港水墨画历史。他强调:「香港水墨艺术在革新化上走得很前,应该尊重它的历史,并还它一个合适的位置。」

对于水墨艺术的发展,他解释:「以往水墨艺术由岭南派主导,还有其他传统派别,随着社会发展,变得愈来愈个人化。在六、七十年代,有吕寿琨和刘国松,带起了新水墨运动,他们有不少徒弟,各自往不同方向发展。到了近年,自由度更大,一些年轻艺术家,例如管伟邦,他的画很有现代感,其实在传统技巧上花了不少功夫;又例如石家豪那些具嘲弄性、幽默感的人物,来自传统工笔画。」

「随着科技发展,很多人利用数码科技去从事水墨创作,因为电脑容易做到水墨的变化效果,也可以令水墨的元素动画化,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。」他指出,水墨艺术一直在演化:「并非传统画山水花卉的才叫水墨画,其实有很多新的媒介或媒体,甚至是流行文化的东西,都可以利用,令中国水墨变成更有包容性、发展性的艺术。」


如果人生可以重来?

如果人生可以重来,会做什么?邓海超二话不说,答道:「做一个很自由的艺术家,随心所欲,做自己喜欢的创作。当然,生活有很多限制,未必做得到,但我很向往这样的生活。如果可以做研究或艺术创作,会给人很大的满足感,提升个人的境界。」

也就是说,他的人生,始终离不开艺术。

 

相关内容

上集:鄧海超專訪 - 策展 ·人生 - 「策展篇」(附短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