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Touch Arts专访】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总馆长(专案项目)邓海超先生自言看起来不像大众眼中的公务员。受访当天,他穿着唐装,带点艺术家气质。他提到,别人觉得他很「当代」,但其实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水墨艺术,「当代水墨或是传统水墨,我都很喜欢。水墨是一种很特别的媒介,用很简单的颜料去创作,有一种很内敛、很空灵的感觉。一笔水和墨色的变化,就表现到深入的精神状态。」
他在香港艺术馆工作了三十七年,曾担任总馆长。艺术馆馆长的实际职责是什么?他说工作内容很多元化,由策划展览、馆内营运、行政事务、寻求赞助,到收藏品管理和收购都要做。
选择收藏品的触觉
邓海超表示:「在市政局年代,艺术馆已定了一个大方向:这是香港唯一的艺术馆,使命是保存和推广香港艺术。所以,我们会收购香港艺术家的作品。」
至于收购什么作品,在于艺术馆的方向和馆长的眼光,「我们也希望收购一个大师每个时期的作品,但大师有无数的作品,所以便要拣选出最好的部份。例如,香港水墨大师吕寿琨,将香港水墨艺术带到一个高峰。他最出名的是「禅画」,将道家和佛家的意识结合,再用传统的笔墨,创造出独特的风格。他对传统的功夫掌握得很好,亦受到西方抽象主义的影响,所以当我们回顾他的创作时,会选择相关的作品。 」
跟艺术家和收藏家互相信任
「艺术馆有一半作品,是靠别人捐出。例如虚白斋的作品,我们跟收藏品的主人刘作筹先生建立了很好的友谊,令他相信艺术馆可以妥善保存这批作品,所以他才会捐出。对方觉得你尊重他的收藏,而且你对此有认识,不是胡说八道,这样他才会有信心。 」
他强调,馆长的策展手法和个人理念,促成了跟彼此的关系。 「我们对艺术的演绎手法,不只是将艺术家由二十岁到六十岁的时期的作品普通地展示出来,而是阅读艺术家在创作时的想法,例如,吴冠中将他最精彩的一部份作品捐给艺术馆,是因为我们以往跟他合作做展览的时候,令他认为艺术馆的人员能够了解他心中的想法。」
策展是一门专业
邓海超于二〇〇六年就任总馆长,今年九月荣休。任期内,策划过很多大大小小的展览。
什么是成功的展览?他答道:「很多人会将入场人次的多寡作为衡量标准,这是其中一项条件,但不是最重要。我觉得透个展览的主题和内涵,启发观众去思考,有时还可以触动他们,这种touching的感觉,才是最重要的。例如很多观众去看丰子恺的展览,会受感动,甚至流泪;至于看吴冠中的作品,要带出他的笔触、点线面和他朴实无华的性格,才可以启迪别人,令他们对艺术的真感情有了解和认同。」
他说要策划好的展览,心态最重要。若要办一个艺术家的个展,要了解他的为人、作品,发掘背后的故事,「刘国松推崇现代艺术,其水墨画作品有很多创新的意念,甚至认为作画时可以抛弃毛笔。要如何透过展览呈现他的革命性思想?这都需要策展人本身的创意和视野,是一个挑战。」
有些展览的入场人数并不算多,但他认为可以启迪到观众:「例如本地艺术家夏碧泉的回顾展-认识他的人可能并不多,他毕生亦不富有,常拿着相机和很重的器材在土瓜湾的旧楼上上落落,很辛苦。他是自发地去创作,作品跟生活息息相关,用街上的烂铁、烂车轮去组合成雕塑,当中有一种幽默的意识,令人觉得就算住在旧区亦可以这样去丰富自己的人生。」
艺术没有单一标准
谈到富争议性的展览,邓海超说:「我觉得在艺术、文化方面,一定要抱持一种开放的态度,不能用一把黑白分明的尺去量度,因为当中有很多灰色地带和空间。你在这个角度看,不等于别人在其他角度看是不对的。甚至,从反传统的角度去看一件作品,反而可以将某些你没想过的本质带出,因为每个人都有局限性。艺术是创意的东西,应该用完全开放的态度去看,否则其实是在杀死艺术。」
他举例,提到二〇〇九年的「路易威登:创意情感」,与国际品牌「路易威登」(LV)合作,当时坊间对此有不少批评,更惹来示威人士的抗议。他尝试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:「这个展览有很多世界当代艺术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我们觉得可以引发市民对当代艺术的新的看法。」他回想,承认当时的确可以做得更好:「例如可以改善沟通上的问题,事先应该多跟业界沟通,与他们谈谈展览的理念,多听他们的意见。」
改建后的新形象
邓海超升任总馆长后,近两年来主要负责艺术馆改建和装修的事宜。 「因为自1991年艺术馆落成到现在,节目和展览都倍增,馆内的面积和收藏空间都不够应付,例如『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』、展出『清明上河图』的『国之重宝─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展』,有大量市民来参观,实在不够地方;也有意见认为艺术馆的外观不够突出,所以政府打算将整间艺术馆扩建。」
「扩建后,展览空间的面积会增加,而在屋顶上,也会加建一层展馆;至于艺术馆本身的外观,我们正跟建筑署研究,希望令它看起来突出,甚至从维港对岸望过来,都是抢眼的。我们也希望参考外国博物馆的做法,引入一些具标志性的餐厅和商店,给游客和市民更user-friendly的地标性建筑。」
他指出,曾有很多世界级的展览都希望来香港举办,但因为艺术馆空间限制而出现困难,他期望日后能够引入更多外国的展览。
正视香港本土艺术
「以前有个收藏香港艺术的展馆,后来将空间转让给其他专题展览。艺术馆的使命是保存香港艺术,我希望随着艺术馆的扩建,可以令这功能再次发扬光大。希望将来有个常设的空间,长期展示香港艺术的概况和发展,也可以培养香港的艺术家,邀请客席的策展人,跟不同的机构合作。」
他说起香港艺术的独特之处:「香港以往是殖民地,当时政府不支持艺术,又不排斥,让艺术家自生自灭。正因如此,令香港可以广泛接触到中国和世界不同的文化。香港艺术结合两者和蜕变,成为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又与时代接轨的艺术,而且具有本土特质。全世界都在注意中国当代艺术,为何没人看香港艺术?为什么香港艺术在国际层面上没有一个独特的地位?这需要重新思考。」
艺术馆与M+
香港艺术馆会不会跟西九文化区的视觉文化博物馆M+有资源重叠的问题?邓海超相信并不会:「M+的关注的是二十世纪或之后的艺术,核心是当代艺术和流行文化;艺术馆的定位是以香港为核心,扩展至大中华文化。除了当代艺术,亦涵盖古代文化,而M+并不会做这类型的展览。」
他认为两馆之间可以互补:「例如在M+未有完善的藏品时,艺术馆可以跟他们合作,刺激香港艺术的发展。M+是个视觉文化的艺术馆,而艺术馆也是重要的视觉艺术中心,希望彼此有协作的关系。」
艺术和创意的本质
听着邓海超滔滔不绝、如数家珍地说着有关艺术的种种,便又回归到一个根本的概念--艺术是什么?他清晰而有条理地答道:「有人说艺术是真、善、美,这当然是真的。艺术令你投入,发掘你的思想,再透过美学性的手法,将之重新演绎,令观众从不同角度感受到更深入的东西;同时要有内涵,不只是表面漂亮的东西,还要体现到生活和人的本质,有启迪的作用。」
那么,创意又是什么呢? 「创意是经过思考,令你有触觉,刺激你去做跟平常不同的事,并以全新的面目反映生活。」
访问的过程中,他再三强调,做展览的目的是希望启迪别人。或许,他日日夜夜面对馆内一万六千多件艺术珍藏,在不知不觉也受到启迪。
相关内容
邓海超专访 - 策展・人生 - 下集「策展人生篇」(附短片)